字典近义词大全

明火持杖的近义词

明火持杖的基本资料

  • 词语:明火持杖
  • 拼音:míng huǒ chí zhàng
  • 解释: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。同“明火执仗”。

明火持杖的近义词

  • 近义词1:

    词语解释:明[míng]: 亮,与“暗”相对:~亮。~媚。~净。~鉴(a.明镜;b.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;c.明察)。~灭。~眸。~艳。~星。~珠暗投(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,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)。; 清楚:~白。~显。~晰。~了。~确。~朗。; 懂得,了解:~哲保身。不~事理。深~大义。; 公开,不隐蔽:~说。~讲。~处。; 能够看清事物:~察秋毫。耳聪目~。眼~手快。; 睿智:英~。贤~。~君。; 视觉,眼力:失~。; 神灵,泛指祭神供神之物:~器(殉葬用的器物,亦作“冥器”)。; 次(专指日

  • 近义词2:明火执械

    词语解释: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。同“明火执仗”。

“明火持杖”单字解释

:基本词义 ◎ 持 chí 〈动〉 (1) (形声。从手,寺声。本义:拿着) (2) 同本义 [hold] 持,握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持弓矢审固。——《礼记·射义》 有持盈。——《国语·越语》 客持头往见楚王,王大喜。—— 晋· 干宝《干将莫邪》 秦王谓 轲曰:“起,取 武阳所持图。”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 (3) 又如:持仗(手持武器);持斧操斤(拿着斧头);持笔;持戟 (4) 引申为掌握;控制 [grasp;control] 悖乱不可以持国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 今》 夫仁义辩智,非所以持国也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 (5) 又如:主持(负责掌握或处理);持事(管理事务);持权(掌权) (6) 保守,保持 [keep] 持久者知止足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。——《荀子·正名》 (7) 又如:持势(保持地位、权力);保持(维持原状);持世(维持世道);持衡;持位(保守地位) (8) 搀扶;支持;支...
:基本词义 ◎ 明 朙 míng 〈形〉 (1) (会意。甲骨文以“日、月”发光表示明亮。小篆从月囧( jiǒng ),从月,取月之光;从囧,取窗牖之明亮。本义:明亮,清晰明亮) (2) 同本义。与“昏暗”相对 [brilliant;light;bright] 朙,照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照临四方曰明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 东方明矣。——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 明,精白也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 视曰明。——《书·洪范》 明则著。——《礼记·中庸》 明星谓之启明。——《尔雅》 东有启明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。——《荀子·天论》 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——唐· 李白《秋浦歌》 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”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—— 苏轼《赤壁赋》 禁卒居中央,牖其以通明,屋极有窗以达气。——方苞《狱中杂记》 明月斜挂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 江...
:基本词义 ◎ 杖 zhàng 〈动〉 (1) (形声。从木,丈声。本义:执;持) (2) 同本义 [hold; grasp] 杖,持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王左杖黄钺。——《书·牧誓》 杖剑从之。——《汉书·韩信传》 杖斧。——《汉书·武帝纪》 (3) 又如:杖斧(持斧以为威权);杖楫(持杖);杖斧之臣(掌握兵权的武臣);杖策(执马鞭);杖节(执持旌节) (4) 通“仗”。凭倚;依靠 [rely on] 杖信以待晋,不亦可乎?——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 近臣已下足杖矣。——《汉书·李寻传》 仗父兄之烈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仗舟楫。 仗汝扶持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 (5) 又如:杖力(依靠武力);杖仁(依仗仁德);杖任(依靠,信任);杖威(凭恃权威);杖信(凭靠信义) (6) 用棍子打;拷打 [flog with a stick]。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(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)之一。用大荆条、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、臀或腿部 尝...
:基本词义 ◎ 火 huǒ 〈名〉 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象火焰。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物体燃烧所发的光、焰和热) (2) 同本义 [fire] 火,南方之行也。炎而上,象形。——《说文》 火之为言委随也,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。——《春秋·元命苞》 离为火。——《易·说卦》 火水妃也。春秋感情符,火者阳之精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 火,日气也。——《论衡·诘术》 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——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 国曰灾,邑曰火。——《谷梁传·昭公九年》 大者曰灾,小者曰火。——《公羊传·襄公九年》 火烧令坚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 火令药熔。 (3) 又如:火链(旧时打火用的火力);火厝(火葬);火筒(烟筒);火火烛烛(火势很大);火厄(火灾);火备(防火设施) (4) 火灾;发生火灾 [fire (as a disaster)] 凡四遭火。——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...